遗忘胜利者在哪换技能(遗忘胜利者在哪换)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从上游多晶硅向下传导,硅片、电池片价格同步止涨,轰轰烈烈的涨价风波开始趋稳。值得关注的是,在开工的超4.6GW项目中,计划今年底前完工并网的达3.7GW,占比八成以上。
8月,中节能太阳能就投资者关于涨价对公司在建项目的影响提问,其表示在建项目已签署完成组件采购合同,因此涨价不影响项目建设,但拟建项目将根据市场情况认真测算收益率,只有在能够达到公司收益率要求的情况下才开工建设。按照国家能源局要求,2020年竞价项目应于今年底前全容量并网,对于逾期未全容量并网的,每逾期一个季度并网电价补贴降低0.01元/千瓦时,逾期两个季度内仍未建成并网的,取消项目补贴资格。据悉,此轮涨价风波不仅仅是硅料、硅片、电池片涨价,当下光伏玻璃、胶膜等辅材价格居高不下,胶膜甚至高价都买不到,组件成本很难降下来。基于以央企为主的开发格局,分析机构对年底并网规模大多持乐观态度,不排除部分项目在涨价潮下选择观望或者延期,但大部分央企项目年底前并网的可能性较大,Q4或再现超10GW的抢装大戏。超4.6GW光伏电站陆续开工毫无疑问,光伏组件价格高企之下,部分项目不得不变更计划。
PVInfoLink报价显示,325~335/395~405W单晶PERC组件市场单瓦均价由7月初的1.49元涨至1.55元,355~365/425~435W单晶PERC组件市场单瓦均价由1.5元涨至1.6元。如5月27日开标的中核汇能3GW光伏组件集采中,单晶440W以上组件的最低中标价格为1.36元/W,而7月底开标的华电组件集采,单晶440W以上组件中标价格已攀涨至1.51元/W。大家也别纠结在隆基好还是通威强,晶澳优秀还是天合厉害,光伏是个不断增长的市场,大家都有饭吃,但是谁最好,市场会给出答案。
汉能,一直以薄膜电池为主攻方向,可谓豪赌薄膜电池,但是事实是薄膜电池至今无法做到平价上网,只能是特定市场。光伏企业估值为什么一直偏低,因为这种全产业链在中国,自主产权,能够真正做到赚全世界钱的行业一直被一个阴影笼罩,那就是只要光伏技术一改变,曾经的行业龙头就会倒下,曾经的首富就会变首负。只有当光伏线路之争告一段落,才能真正进入技术迭代的时代。另外多说一句,新颖的技术不是越快投产越好,面对市场,综合考虑的因素太多了,稍不留神就成了先烈。
饭要一口口吃,我也知道客厅放100寸电视比60寸好,可是我依然会买60寸,厂家也依然主推60寸,可预见的这两年60寸依然是主流,等到100寸普及时,相信还是那几家电视厂家在生产。因此前期的龙头倒下,不是类似2g,3g,4g似的技术迭代,而是和当年输电技术选择时交流电与直流电之争中最终交流电战胜直流电一样,是技术路线的较量。
hjt同样如此,成本是关键。如果管理层同样优秀,还没有小企业在基本确定了技术线路的行业迅速颠覆龙头企业的案列。隆基,协鑫,汉能的发展,实质就是几种技术线路的竞争,在各种技术线路涌现时,是无法判断那种方向才是真正的方向,只有通过无数企业与资金的试错,才能最终找到了平价上网之路,幸运的是,隆基选对了事实上,今年上半年,对于光伏材料企业来说,是一个特殊年份。
信义光能、福莱特玻璃、南玻A、洛阳玻璃、安彩高科、亚玛顿等企业归母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展望下半年,行业需求将持续改善,硅料、电池组件、光伏玻璃等环节具备较强盈利修复弹性,硅片环节价格基本阶段性触底,头部企业有望利稳量增。2020年作为光伏行业走向平价阶段最为关键的一年,同时也是技术创新异常活跃、产业链各环节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一年。近日,光伏相关上市企业陆续发布了2020年半年报。
总的看来,面对上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以及国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中国光伏企业凭借坚强的韧性,仍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另外,东方日升光伏组件年产能为12.6GW,产能主要分布于浙江宁波、江苏金坛、浙江义乌、河南洛阳等生产基地。
受益于供需关系改善,主营光伏材料的企业上半年业绩表现亮眼。从上游制造端来看,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在经历上半年的大幅下滑后,将趋于稳定;从下游应用端来看,项目规模的扩大能够有效降低集采价格,从而提升项目经济性。
福莱特今年上半年光伏玻璃毛利率提升至40.05%,创历史新高。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半年3.2mm玻璃价格从29元/平方米降至24元/平方米,但平均价格仍高于去年同期;双玻渗透率已经由2019年的15%快速提升至目前的25%以上,2.0mm薄玻璃毛利率比3.2mm玻璃要高3%~5%;成本端燃料、纯碱价格明显回落,光伏玻璃单位生产成本明显下降。公司义乌二期3GW剩余组件项目、年产2.5GW高效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项目、浙江义乌5GW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基地、安徽滁州5GW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基地和马来西亚3GW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基地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去年,受光伏企业扩产能影响,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均有所下降,但作为光伏辅材之一的光伏玻璃价格却直线上升,且上涨趋势明显。其中,单晶硅片出货39.58亿片,对外销售24.69亿片;电池组件出货超过7.1GW,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截至 2020 年 6 月末,隆基股份单晶硅片年产能约 55GW,单晶组件年产能约 25GW,(完成了对越南光伏电池和组件的收购,海外电池产能增加3GW,组件产能增加7GW);西安泾渭新城年产 5GW 单晶电池项目、嘉兴年产 5GW 单晶组件项目、西安航天基地一期年产 7.5GW 单晶电池项目及云南三期拉晶切片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此外,共计3家光伏企业实现了500%以上的净利润增长,英威腾以658.08%问鼎增幅榜首。报告期内,亚玛顿受益于双玻组件市场需求不断地提升、凤阳窑炉投产后有稳定的原片玻璃供应,使得超薄光伏玻璃销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度增长;另外,由于光伏减反玻璃和太阳能瓦片玻璃的产销量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地提升,使得单位成本下降,毛利率有所增长。
从净利润增幅来看,共计18家光伏企业实现了净利润100%以上的增长,其中不乏三超新材、岱勒新材、亚玛顿等材料企业。总的看来,疫情对于光伏企业的影响并不大,国内光伏企业凭借坚强的韧性,仍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
2020年上半年,隆基股份硅片、电池组件出货大幅提升,产能建设稳步推进。进入5月后,受竞价光伏项目抢装潮影响,以及国内外复工复产全面推进,光伏行业供需格局逐渐改善,光伏玻璃率先受益,龙头企业价格开始上调。
天合光能上半年则聚焦于210大尺寸组件的推进,包括宿迁 6GW 高效 210mm 大尺寸组件项目、盐城 10GW 高效 210mm 大尺寸太阳能电池项目。福莱特在半年报中表示,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整体受控及相关政策的陆续公布,公司对今年下半年国内光伏建设情况比较乐观。事实上,尽管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带来的复工延迟、用工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笼罩着整个行业,不过,随着节后复工复产工作陆续推进,国内光伏产业的生产节奏也走上正轨。(图表来源/OFweek维科网,下同)值得一提的是,从净利润来看,超过42家光伏企业实现了净利过亿元,而包括隆基股份、正泰电器、信义光能、通威股份等在内的几家企业,净利润更是超过了10亿元,隆基股份则以41.16亿元问鼎榜首。
另一方面,海外光伏需求一度受疫情影响有所压制,但随着传统欧洲主流光伏装机国家疫情受控,全球光伏市场二季度呈现了需求向好的态势,国内外有望迎来共振发展。从数据来看,大部分光伏企业交出了不俗答卷。
根据隆基股份业绩报告显示,2020年度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1.41亿元,同比增长42.7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41.16亿元,同比增长104.83%。据OFweek太阳能光伏统计,截至目前,共计92家光伏上市企业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根据梳理发现,在已发布半年度业绩报告企业中,超过58%的光伏企业实现了盈利增长。
晶澳科技方面,上半年公司曲靖2GW、包头2.6GW拉晶项目顺利投产,宁晋三四车间3.6GW电池升级项目有序推进,合肥1.5GW、扬州4GW组件项目投产;募投的义乌10GW电池和 10GW组件项目目前正在推进中。公司预计 2021 年底电池总产能预计能达到 26GW 左右规模,其中210mm 大尺寸电池产能占比达到 70%左右。
从订单方面来看,疫情因素并没有给更多企业带来太大影响,布局产能扩张仍是2020年光伏企业的主旋律,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在净利润排行榜前20名的企业中,隆基、晶澳、东方日升等企业纷纷加速推进扩产。在受疫情影响大幅缓解的背景下,行业需求有望在下半年持续改善毫无疑问,明年将迎来新一轮价格战!。而垂直一体化做的好的企业,则可以几个环节一起分担成本的增加,压力相对较少。
本轮涨价从上游原材料发起,硅料涨,带动硅片张,硅片涨带动电池片涨,结果是光伏组件上涨。2020年的光伏行业,如果挑选关键词,除了涨价,另外一个词就不得不提,那就是扩产。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猪肉涨了,养猪的人就多了,半年后猪肉价格就会大跌。(1)硅片环节隆基:将在云南楚雄扩产20GW硅片产能;晶澳:将在内蒙包头扩产1.6GW硅片产能;亿晶光电:将在内蒙呼市扩产3GW硅片产能;晶澳:将在云南曲靖扩产20GW硅片产能(2)电池片环节隆基:将在陕西西安扩产10GW电池产能;晶澳:将在浙江义乌扩产10GW电池产能;晶科:将在浙江海宁扩产7.5GW电池产能;东方日升:将在浙江义乌扩产15GW电池产能;亿晶光电:将在江苏常州扩产1.5GW电池产能;天合:将在江苏盐城扩产10GW电池片产能这波扩产的产能大部分将在明年形成产能。
涨价最难受的组件商除了安装商和投资商,光伏组件涨价受伤最重的当属组件商,特别是垂直一体化低的组件商。硅料涨价,硅片、电池片等上游环节,转手将成本增加转移到下游,而组件企业则面临上游涨价,下游业主不买单的窘境。